第四章-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应用
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
微分中值定理
定理(费马引理)
设函数 $ f(x) $ 在点 $ x_0 $ 处可导,如果函数 $ f(x) $ 在点 $ x_0 $ 处取得极值,那么 $ f’(x_0) = 0 $。
定理(罗尔定理)
如果 $ f(x) $ 满足以下条件:
在闭区间 $[a,b]$ 上连续;
在开区间 $(a,b)$ 内可导;
$ f(a) = f(b) $,
则在 $(a,b)$ 内至少存在一点 $ \xi $,使得 $ f’(\xi) = 0 $。
适用特征:
端点值不出现/不完整
常只有一个变量
解题方法:
- 构造函数将要证明部分转换成 “导函数 $ + \lambda \cdot $ 原函数 $ = 0 $” 的形式
- 之后构造 $ F(x) = $ 原函数 $ \cdot e^{\int \lambda dx} $。
几何意义:当$f(x)$满足上面三个条件时,函数图象上至少有一点 $ \xi $,使该点处切线水平。
例题1:已知 $ f(x) $ 在 $[0,1]$ 上连续,在 $(0,1)$ 内可导,且 $ f(1) = 0 $,求证:存在 $ \xi \in (0,1) $,使得 $ f’(\xi) = -\frac{f(\xi)}{\xi} $
证明过程:
还原变量:将待证式中的 $ \xi $ 替换为 $ x $,得到 $ f’(x) = -\frac{f(x)}{x} $。
变形为 “导函数 $ + \lambda \cdot $ 原函数 $ = 0 $” 形式:对 $ f’(x) = -\frac{f(x)}{x} $ 进行变形,可得 $ f’(x) + \frac{1}{x}f(x) = 0 $,这里 $ \lambda = \frac{1}{x} $
构造辅助函数:根据 “导函数 $ + \lambda \cdot $ 原函数 $ = 0 $ 时,构造 $ F(x) = $ 原函数 $ \cdot e^{\int \lambda dx} $” 的方法,构造 $ F(x) = f(x) \cdot e^{\int \frac{1}{x}dx} $。
计算积分 $ \int \frac{1}{x}dx = \ln x $($ x>0 $),所以 $ F(x) = f(x) \cdot e^{\ln x} = f(x) \cdot x $。
验证罗尔定理条件
连续性:因为 $ f(x) $ 在 $[0,1]$ 上连续,$ y = x $ 在 $[0,1]$ 上也连续,所以 $ F(x) = f(x) \cdot x $ 在 $[0,1]$ 上连续。
可导性:$ f(x) $ 在 $(0,1)$ 内可导,$ y = x $ 在 $(0,1)$ 内可导且导数为 $ 1 $,根据乘积的求导法则,$ F(x) $ 在 $(0,1)$ 内可导。
端点函数值:$ F(0) = f(0) \cdot 0 = 0 $;$ F(1) = f(1) \cdot 1 = 0 $(因为 $ f(1) = 0 $),所以 $ F(0) = F(1) $。
应用罗尔定理:
由罗尔定理可知,至少存在一点 $ \xi \in (0,1) $,使得 $ F’(\xi) = 0 $。
对 $ F(x) = x f(x) $ 求导,根据乘积求导法则 $ (uv)’ = u’v + uv’ $,可得 $ F’(x) = f(x) + x f’(x) $。
令 $ x = \xi $,则 $ F’(\xi) = f(\xi) + \xi f’(\xi) = 0 $,整理可得 $ f’(\xi) = -\frac{f(\xi)}{\xi} $,得证。
例题2:已知 $ f(x) $ 在 $[0,1]$ 上连续,在 $(0,1)$ 内可导,且 $ f(0) = f(1) = 0 $,$ f\left(\frac{1}{2}\right) = 1 $。求证:存在 $ \xi \in (0,1) $,使得 $ f’(\xi) - \lambda [f(\xi) - \xi] = 1 $。
证明过程
还原变量:将待证式中的 $ \xi $ 替换为 $ x $,得到 $ f’(x) - \lambda [f(x) - x] = 1 $。
变形为 “导函数 $ + A \cdot $ 原函数 $ = 0 $” 形式:对 $ f’(x) - \lambda [f(x) - x] = 1 $ 变形,可得 $ (f’(x) - 1) - \lambda [f(x) - x] = 0 $,这里把 $ f’(x) - 1 $ 看作导函数部分,$ f(x) - x $ 看作原函数部分,$ A = -\lambda $。
构造辅助函数:根据 “导函数 $ + A \cdot $ 原函数 $ = 0 $ 时,构造 $ F(x) = $ 原函数 $ \cdot e^{\int A dx} $” 的方法,构造 $ F(x) = [f(x) - x] \cdot e^{\int -\lambda dx} $。
计算积分 $ \int -\lambda dx = -\lambda x $($ x \in (0,1) $),所以 $ F(x) = [f(x) - x] \cdot e^{-\lambda x} $,且 $ e^{-\lambda x} > 0 $。
寻找满足 $ F(x_1) = F(x_2) $ 的点:
计算 $ F(0) $:$ F(0) = [f(0) - 0] \cdot e^{0} = 0 \cdot 1 = 0 $。
分析 $ f(x) - x $ 在区间 $ \left[\frac{1}{2}, 1\right] $ 上的情况:$ f(1) - 1 = 0 - 1 = -1 $,$ f\left(\frac{1}{2}\right) - \frac{1}{2} = 1 - \frac{1}{2} = \frac{1}{2} $。
由零点定理,因为 $ f(x) - x $ 在 $ \left[\frac{1}{2}, 1\right] $ 上连续,且 $ f\left(\frac{1}{2}\right) - \frac{1}{2} = \frac{1}{2} > 0 $,$ f(1) - 1 = -1 < 0 $,所以存在 $ \eta \in \left(\frac{1}{2}, 1\right) $,使得 $ f(\eta) - \eta = 0 $,即 $ F(\eta) = [f(\eta) - \eta] \cdot e^{-\lambda \eta} = 0 $。
应用罗尔定理:因为 $ F(0) = F(\eta) = 0 $,且 $ F(x) $ 在 $[0, \eta]$ 上连续,在 $(0, \eta)$ 内可导,由罗尔定理可知,至少存在一点 $ \xi \in (0, \eta) \subseteq (0,1) $,使得 $ F’(\xi) = 0 $。
对 $ F(x) = [f(x) - x] \cdot e^{-\lambda x} $ 求导,根据乘积求导法则 $ (uv)’ = u’v + uv’ $,可得:
$
\begin{align}
F’(x) &= (f’(x) - 1) \cdot e^{-\lambda x} + [f(x) - x] \cdot e^{-\lambda x} \cdot (-\lambda) \\
&= e^{-\lambda x} \left[(f’(x) - 1) - \lambda (f(x) - x)\right]
\end{align}
$
令 $ x = \xi $,则 $ F’(\xi) = e^{-\lambda \xi} \left[(f’(\xi) - 1) - \lambda (f(\xi) - \xi)\right] = 0 $。
因为 $ e^{-\lambda \xi} > 0 $,所以 $ (f’(\xi) - 1) - \lambda (f(\xi) - \xi) = 0 $,整理可得 $ f’(\xi) - \lambda [f(\xi) - \xi] = 1 $,得证。
例题3:
设 $ f(x) $,$ g(x) $ 在 $[a,b]$ 上连续,在 $(a,b)$ 内可导,求证:存在 $ \xi \in (a,b) $,使得 $ \frac{f(a) - f(\xi)}{g(\xi) - g(b)} = \frac{f’(\xi)}{g’(\xi)} $。
分析:由于式子中只出现 $ f(a) $、$ g(b) $,未出现 $ g(a) $、$ f(b) $,端点值不配套,考虑用罗尔定理,通过构造辅助函数证明。
还原变量:将待证式中的 $ \xi $ 替换为 $ x $,得到 $ \frac{f(a) - f(x)}{g(x) - g(b)} = \frac{f’(x)}{g’(x)} $。
变形为 “导函数相关等式” 形式:对 $ \frac{f(a) - f(x)}{g(x) - g(b)} = \frac{f’(x)}{g’(x)} $ 交叉相乘变形,可得 $ g’(x) \cdot [f(a) - f(x)] - [g(x) - g(b)] \cdot f’(x) = 0 $。
构造辅助函数:构造 $ F(x) = [g(x) - g(b)] \cdot [f(x) - f(a)] $。
验证罗尔定理条件
连续性:因为 $ f(x) $,$ g(x) $ 在 $[a,b]$ 上连续,所以 $ F(x) = [g(x) - g(b)] \cdot [f(x) - f(a)] $ 在 $[a,b]$ 上连续。
可导性:$ f(x) $,$ g(x) $ 在 $(a,b)$ 内可导,根据乘积的求导法则,$ F(x) $ 在 $(a,b)$ 内可导。
端点函数值:$ F(a) = [g(a) - g(b)] \cdot [f(a) - f(a)] = 0 $;$ F(b) = [g(b) - g(b)] \cdot [f(b) - f(a)] = 0 $。
所以 $ F(a) = F(b) $。
应用罗尔定理
由罗尔定理可知,至少存在一点 $ \xi \in (a,b) $,使得 $ F’(\xi) = 0 $。
对 $ F(x) = [g(x) - g(b)] \cdot [f(x) - f(a)] $ 求导,根据乘积求导法则 $ (uv)’ = u’v + uv’ $,可得:
$
\begin{align}
F’(x) &= g’(x) \cdot [f(x) - f(a)] + [g(x) - g(b)] \cdot f’(x)
\end{align}
$
令 $ x = \xi $,则 $ F’(\xi) = g’(\xi) \cdot [f(\xi) - f(a)] + [g(\xi) - g(b)] \cdot f’(\xi) = 0 $,整理可得 $ g’(\xi) \cdot [f(a) - f(\xi)] - [g(\xi) - g(b)] \cdot f’(\xi) = 0 $。
因为 $ g’(\xi) $ 与 $ g(\xi) - g(b) $ 若满足一定条件(保证分母不为零等,结合可导性等前提),可变形为 $ \frac{f(a) - f(\xi)}{g(\xi) - g(b)} = \frac{f’(\xi)}{g’(\xi)} $,得证。
定理(拉格朗日中值定理)
如果 $ f(x) $ 满足以下条件:
在闭区间 $[a,b]$ 上连续;
在开区间 $(a,b)$ 内可导,
则在 $(a,b)$ 内至少存在一点 $ \xi $,使得 $ f(b) - f(a) = f’(\xi)(b - a) $。
推论:如果在 $(a,b)$ 内恒有 $ f’(x) = 0 $,则在 $(a,b)$ 内 $ f(x) $ 为常数。
定理(柯西中值定理):如果 $ f(x), F(x) $ 满足以下条件:
在闭区间 $[a,b]$ 上连续;
在开区间 $(a,b)$ 内可导,且 $ F’(x) $ 在 $(a,b)$ 内每一点处均不为零,
则在 $(a,b)$ 内至少存在一点 $ \xi $,使得 $ \frac{f(b) - f(a)}{F(b) - F(a)} = \frac{f’(\xi)}{F’(\xi)} $。
泰勒公式
定理(皮亚诺型余项泰勒公式)(局部泰勒,适用:极限、极值):如果 $ f(x) $ 在点 $ x_0 $ 有直至 $ n $ 阶的导数,则有$ f(x) = f(x_0) + f’(x_0)(x - x_0) + \frac{1}{2!}f’’(x_0)(x - x_0)^2 + \cdots + \frac{1}{n!}f^{(n)}(x_0)(x - x_0)^n + o[(x - x_0)^n] , $
常称 $ R_n(x) = o[(x - x_0)^n] $ 为皮亚诺型余项。若 $ x_0 = 0 $,则得麦克劳林公式:$ f(x) = f(0) + f’(0)x + \frac{1}{2!}f’’(0)x^2 + \cdots + \frac{1}{n!}f^{(n)}(0)x^n + o(x^n) $
定理(拉格朗日型余项泰勒公式)(整体泰勒,适用:最值、不等式):设函数 $ f(x) $ 在含有 $ x_0 $ 的开区间 $(a,b)$ 内有直到 $ n + 1 $ 阶的导数,则当 $ x \in (a,b) $ 时有$ f(x) = f(x_0) + f’(x_0)(x - x_0) + \frac{1}{2!}f’’(x_0)(x - x_0)^2 + \cdots + \frac{1}{n!}f^{(n)}(x_0)(x - x_0)^n + R_n(x) $,其中 $ R_n(x) = \frac{f^{(n + 1)}(\xi)}{(n + 1)!}(x - x_0)^{n + 1} $,这里 $ \xi $ 介于 $ x_0 $ 与 $ x $ 之间,称为拉格朗日型余项。
几个常用的泰勒公式(拉格朗日型余项)
$ \mathrm{e}^x = 1 + x + \frac{x^2}{2!} + \cdots + \frac{x^n}{n!} + \frac{\mathrm{e}^{\theta x}}{(n + 1)!}x^{n + 1} $。
$ \sin x = x - \frac{x^3}{3!} + \cdots + (-1)^{n - 1}\frac{x^{2n - 1}}{(2n - 1)!} + (-1)^n\frac{\cos(\theta x)}{(2n + 1)!}x^{2n + 1} $。
$ \cos x = 1 - \frac{x^2}{2!} + \cdots + (-1)^n\frac{x^{2n}}{(2n)!} + (-1)^{n + 1}\frac{\cos(\theta x)}{(2n + 2)!}x^{2n + 2} $。
$ \ln(1 + x) = x - \frac{x^2}{2} + \cdots + (-1)^{n - 1}\frac{x^n}{n} + (-1)^n\frac{x^{n + 1}}{(n + 1)(1 + \theta x)^{n + 1}} $。
$ (1 + x)^\alpha = 1 + \alpha x + \frac{\alpha(\alpha - 1)}{2!}x^2 + \cdots + \frac{\alpha(\alpha - 1)\cdots(\alpha - n + 1)}{n!}x^n + \frac{\alpha(\alpha - 1)\cdots(\alpha - n + 1)(\alpha - n)}{(n + 1)!}(1 + \theta x)^{\alpha - n - 1}x^{n + 1} $
(以上 $ \theta $ 满足 $ \theta \in (0,1) $)
导数应用
函数的单调性
定理:设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连续,在 $(a,b)$ 内可导。
若在 $(a,b)$ 内 $ f’(x) > 0 $,则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单调增。
若在 $(a,b)$ 内 $ f’(x) < 0 $,则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单调减。
函数的极值
定义:设 $ y = f(x) $ 在点 $ x_0 $ 的某邻域内有定义。如果对于该邻域内任何 $ x $,恒有 $ f(x) \leq f(x_0) $(或 $ f(x) \geq f(x_0) $),则称 $ x_0 $ 为 $ f(x) $ 的一个极大值点(或极小值点),称 $ f(x_0) $ 为 $ f(x) $ 的极大值(或极小值)。极大(小)值统称为极值;极大(小)值点统称为极值点。导数为零的点称为函数的驻点。
定理(极值的必要条件):设 $ y = f(x) $ 在点 $ x_0 $ 处可导,如果 $ x_0 $ 为 $ f(x) $ 的极值点,则 $ f’(x_0) = 0 $。
定理(极值的第一充分条件):设 $ y = f(x) $ 在点 $ x_0 $ 的某去心邻域内可导,且 $ f’(x_0) = 0 $(或 $ f(x) $ 在 $ x_0 $ 处连续)。
- 若 $ x < x_0 $ 时,$ f’(x) > 0 $,$ x > x_0 $ 时,$ f’(x) < 0 $,则 $ x_0 $ 为 $ f(x) $ 的极大值点。
若 $ x < x_0 $ 时,$ f’(x) < 0 $,$ x > x_0 $ 时,$ f’(x) > 0 $,则 $ x_0 $ 为 $ f(x) $ 的极小值点。
若 $ f’(x) $ 在 $ x_0 $ 的两侧同号,则 $ x_0 $ 不为 $ f(x) $ 的极值点。
定理(极值的第二充分条件):设 $ y = f(x) $ 在点 $ x_0 $ 处二阶可导,且 $ f’(x_0) = 0 $。
- 若 $ f’’(x_0) < 0 $,则 $ x_0 $ 为 $ f(x) $ 的极大值点。
若 $ f’’(x_0) > 0 $,则 $ x_0 $ 为 $ f(x) $ 的极小值点。
若 $ f’’(x_0) = 0 $,则此方法不能判定 $ x_0 $ 是否为极值点。
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
定义:设函数 $ y = f(x) $ 在闭区间 $[a,b]$ 上有定义,$ x_0 \in [a,b] $。若对于任意 $ x \in [a,b] $,恒有 $ f(x) \leq f(x_0) $(或 $ f(x) \geq f(x_0) $),则称 $ f(x_0) $ 为函数 $ f(x) $ 在闭区间 $[a,b]$ 上的最大值(或最小值),称 $ x_0 $ 为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的最大值点(或最小值点)。
函数的最值主要有以下两种问题:
- 求连续函数$f(x)$在闭区间$[a,b]$上的最大最小值:
求出 $ f(x) $ 在开区间 $(a,b)$ 内的驻点和不可导的点 $ x_1, x_2, \cdots, x_n $。
求出 $ f(x) $ 在点 $ x_1, x_2, \cdots, x_n $ 和区间端点 $ a,b $ 处的函数值 $ f(x_1), f(x_2), \cdots, f(x_n), f(a), f(b) $。
比较以上各点函数值,其中最大的即为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的最大值,最小的即为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的最小值。
【注】:当连续函数 $ f(x) $ 在 $[a,b]$ 内仅有唯一极值点,若在该点 $ f(x) $ 取极大值(或极小值),则它也是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的最大值(或最小值)。
求最大最小值的应用题:
这种问题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并确定其定义域,然后按照上面的三个步骤求其最大值(或最小值)。
曲线的凹凸性
定义:设函数 $ f(x) $ 在区间 $ I $ 上连续,如果对 $ I $ 上任意两点 $ x_1, x_2 $ 恒有 $ f\left( \frac{x_1 + x_2}{2} \right) < \frac{f(x_1) + f(x_2)}{2} $,则称 $ f(x) $ 在 $ I $ 上的图形是凹的;如果恒有 $ f\left( \frac{x_1 + x_2}{2} \right) > \frac{f(x_1) + f(x_2)}{2} $,则称 $ f(x) $ 在 $ I $ 上的图形是凸的。
定理:设函数 $ y = f(x) $ 在 $[a,b]$ 上连续,在 $(a,b)$ 内二阶可导,那么
若在 $(a,b)$ 内有 $ f’’(x) > 0 $,则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的图形是凹的。
若在 $(a,b)$ 内有 $ f’’(x) < 0 $,则 $ f(x) $ 在 $[a,b]$ 上的图形是凸的。
定义(拐点):连续曲线弧上的凹与凸的分界点称为曲线弧的拐点$(x_0,f(x_0))$
定理(拐点的必要条件):设 $ y = f(x) $ 在点 $ x_0 $ 处二阶可导,且点 $ (x_0, f(x_0)) $ 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拐点,则 $ f’’(x_0) = 0 $。
定理(拐点的第一充分条件):设 $ y = f(x) $ 在点 $ x_0 $ 的某去心邻域内二阶可导,且 $ f’’(x_0) = 0 $(或 $ f(x) $ 在 $ x_0 $ 处连续)。
- 若 $ f’’(x) $ 在 $ x_0 $ 的左、右两侧异号,则点 $ (x_0, f(x_0)) $ 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拐点。
- 若 $ f’’(x) $ 在 $ x_0 $ 的左、右两侧同号,则点 $ (x_0, f(x_0)) $ 不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拐点。
定理(拐点的第二充分条件):设 $ y = f(x) $ 在点 $ x_0 $ 处三阶可导,且 $ f’’(x_0) = 0 $。
- 若 $ f’’’(x_0) \neq 0 $,则点 $ (x_0, f(x_0)) $ 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拐点。
- 若 $ f’’’(x_0) = 0 $,则此方法不能判定 $ (x_0, f(x_0)) $ 是否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拐点。
曲线的渐近线
定义:若点 $ M $ 沿曲线 $ y = f(x) $ 无限远离原点时,它与某条定直线 $ L $ 之间的距离将趋近于零,则称直线 $ L $ 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一条渐近线。若直线 $ L $ 与 $ x $ 轴平行,称 $ L $ 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水平渐近线;若直线 $ L $ 与 $ x $ 轴垂直,称 $ L $ 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铅直渐近线;若直线 $ L $ 既不平行于 $ x $ 轴,也不垂直于 $ x $ 轴,称直线 $ L $ 为曲线 $ y = f(x) $ 的斜渐近线。
水平渐近线:若 $ \lim \limits_{x \to \infty} f(x) = A $(或 $ \lim \limits_{x \to -\infty} f(x) = A $,或 $ \lim \limits_{x \to +\infty} f(x) = A $),那么 $ y = A $ 是曲线 $ y = f(x) $ 的水平渐近线。
铅直渐近线:若 $ \lim \limits_{x \to x_0} f(x) = \infty $(或 $ \lim \limits_{x \to x_0^-} f(x) = \infty $,或 $ \lim \limits_{x \to x_0^+} f(x) = \infty $),那么 $ x = x_0 $ 是曲线 $ y = f(x) $ 的铅直渐近线。
斜渐近线:若 $ \lim \limits_{x \to \infty} \frac{f(x)}{x} = a $ 且 $ \lim \limits_{x \to \infty} (f(x) - ax) = b $(或 $ x \to -\infty $,或 $ x \to +\infty $),那么 $ y = ax + b $ 是曲线 $ y = f(x) $ 的斜渐近线。
函数的作图
利用函数的单调性、极值、曲线的凹凸性、拐点及渐近线可以作出函数曲线。
曲线的弧微分与曲率(数三不要求)
定义:设 $ y = f(x) $ 在 $(a,b)$ 内有连续导数,则有弧微分 $ \mathrm{d}s = \sqrt{1 + y’^2}\mathrm{d}x $。
定义:设 $ y = f(x) $ 有二阶导数,则有曲率 $K = \frac {|y’’|}{(1 + y’^2)^{3/2}}$,称 $ \rho = \frac{1}{K} $ 为曲率半径。
定义:若曲线 $ y = f(x) $ 在点 $ M(x,y) $ 处的曲率为 $ K(K \neq 0) $。在点 $ M $ 处曲线的法线上,在曲线凹的一侧取一点 $ D $,使 $ |DM| = \frac{1}{K} = \rho $,以 $ D $ 为圆心,$ \rho $ 为半径的圆称为曲线在点 $ M $ 处的曲率圆,圆心 $ D $ 称为曲线在点 $ M $ 处的曲率中心。
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(仅数三要求)
(1)经济学中常见的函数
① 需求函数:$ x = \varphi(p) $;其中 $ x $ 为某产品的需求量,$ p $ 为价格。需求函数的反函数 $ p = \varphi^{-1}(x) $ 称为价格函数。
② 供给函数:$ x = \psi(p) $;其中 $ x $ 为某产品的供给量,$ p $ 为价格。
③ 成本函数:成本 $ C = C(x) $ 是生产产品的总投入,它由固定成本 $ C_1 $(常量)和可变成本 $ C_2(x) $ 两部分组成,其中 $ x $ 表示产量,即 $ C = C(x) = C_1 + C_2(x) $,称 $ \frac{C}{x} $ 为平均成本,记为 $ \overline{C} $ 或 $ AC $,$ AC = \overline{C} = \frac{C}{x} = \frac{C_1}{x} + \frac{C_2(x)}{x} $。
④ 收益(入)函数:收益 $ R = R(x) $ 是产品售出后所得的收入,是销售量 $ x $ 与销售单价 $ p $ 之积,即收益函数为 $ R = R(x) = px $。
⑤ 利润函数:利润 $ L = L(x) $ 是收益扣除成本后的余额,由总收益减去总成本组成,即利润函数为 $ L = L(x) = R(x) - C(x) $($ x $ 是销售量)。
(2)边际函数与边际分析
① 边际函数的有关概念:设 $ y = f(x) $ 可导,则在经济学中称 $ f’(x) $ 为边际函数,$ f’(x_0) $ 称为 $ f(x) $ 在 $ x = x_0 $ 处的边际值。
② 经济学中常用的边际分析:
边际成本:设成本函数为 $ C = C(q) $($ q $ 是产量),则边际成本函数 $ MC $ 为 $ MC = C’(q) $;
边际收益:设收益函数为 $ R = R(q) $($ q $ 是产量),则边际收益函数 $ MR $ 为 $ MR = R’(q) $;
边际利润:设利润函数为 $ L = L(q) $($ q $ 是销售量),则边际利润函数 $ ML $ 为 $ ML = L’(q) $。
(3)弹性函数与弹性分析
① 弹性函数的有关概念:设 $ y = f(x) $ 可导,则称 $ \frac{\Delta y / y}{\Delta x / x} $ 为函数 $ f(x) $ 当 $ x $ 从 $ x $ 变到 $ x + \Delta x $ 时的相对弹性,称
$
\eta = \lim_{\Delta x \to 0} \frac{\Delta y / y}{\Delta x / x} = f’(x) \frac{x}{y} = \frac{f’(x)}{f(x)} x
$
为函数 $ f(x) $ 的弹性函数,记为 $ \frac{Ey}{Ex} $,即
$
\eta = \frac{Ey}{Ex} = f’(x) \frac{x}{f(x)}
$
它在经济学上解释为函数 $ f(x) $ 在 $ x $ 处的相对变化率。
② 经济学中常用的弹性分析:
需求的价格弹性:设需求函数 $ Q = \varphi(p) $($ p $ 为价格),则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为 $ \eta_d = \frac{p}{\varphi(p)} \varphi’(p) $。由于 $ \varphi(p) $ 是单调减少函数,故 $ \varphi’(p) < 0 $,从而 $ \eta_d < 0 $。
经济学中的解释为:当价格为 $ p $ 时,若提价(或降价)$ 1\% $,则需求量将减少(或增加)$ |\eta_d| \% $。
需要注意的是,很多试题中规定需求对价格的弹性 $ \eta_d > 0 $,此时应该有公式$ \eta_d = -\frac{p}{\varphi(p)} \varphi’(p)$
供给的价格弹性:设供给函数 $ Q = \psi(p) $($ p $ 为价格),则供给对价格的弹性为 $ \eta_s = \frac{p}{\psi(p)} \psi’(p) $。由于供给函数 $ \psi(p) $ 单调增加,故 $ \psi’(p) > 0 $,从而 $ \eta_s > 0 $。
经济学中的解释为:当价格为 $ p $ 时,若提价(或降价)$ 1\% $,则供给量将增加(或减少)$ \eta_s \% $。
【例 1】(2014)设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$ Q = 40 - 2p $($ p $ 为商品的价格),则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为______。
解:由题设知收益函数为
$ R = pQ = \frac{40 - Q}{2} \cdot Q$
则边际收益为
$ \frac{\mathrm{d}R}{\mathrm{d}Q} = 20 - Q$
【注】:一种典型的错误答案是 $ 40 - 4p $。边际收益是 “当商品的需求量在 $ Q $ 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件所获得的收益”,所以边际收益为 $ \frac{\mathrm{d}R}{\mathrm{d}Q} $,部分考生错误地将 $ \frac{\mathrm{d}R}{\mathrm{d}p} $ 当作边际收益。